流光溢彩二道河
皖西日报
作者:黄圣凤
新闻 时间:2024年06月13日 来源:皖西日报
黄圣凤
过去的叶集人想不到,二道河有一天会流光溢彩,华灯璀璨,像极了六朝古都南京城的一处打卡地——秦淮河,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时写过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可见其风光之美,名气之大。 现在的人们可能也想不到,远古岁月里的叶集二道河,河床平滑,安然静谧,仿佛不谙世事、素面朝天的邻家女子,颇有古代经典《诗经》中所记述“绿草苍苍,白雾茫茫”的风貌。 二道河是从史河出走的一个孩子,它从叶集和金寨交界处的彭州子出发,穿叶集城区而过,玩够了,又在叶集和河南交界的孙家沟附近回归史河。如果说史河是一棵大树,那么二道河就是它旁逸斜出的一个枝条,文静,内敛,俢长,安逸,但也不失活泼生动,俏皮畅达。有谁能够想到,有一天它突然穿上华彩的衣服,在并不算繁华的叶集小城的夜色里横空出世,引得百姓簇拥,在南海路和史河路之间大约一公里多的沿岸,形成了万人观赏的人流,叶集之夜骤然热闹起来! 这便是六安市叶集区新开发的、被列为安徽省重点工程项目——颐高文旅金街。 2024年5月1日晚上,颐高文旅金街第一次面向大众开放。华灯初上,未名广场和金街周边休闲散步的人,以及过路的人,突然发现夜幕下的金街灯光闪烁,五彩缤纷,喷泉旖旎飞扬。大家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涌来,并不断地把信息通过微信和抖音传递给更多的人,在很短的时间里,金街就拥进了上万人。 河岸上有各种造型的灯柱灯饰,彩蝉振翅,高塔流光,风轮舒卷,明月晶莹……河面上音乐舒放,虹桥重重,彩船缓缓运行。彩船上穿着古代服装的船夫摇橹,有手持团扇的窈窕女子轻唱,饱含着浓浓的中华传统气息。二道河摇曳在浆声灯影之间,各种灯光造型吸引着大家的眼球。彩船所经之地,游客追捧欢呼,拍照的荧光闪闪烁烁,像天上密集的星星,长久没有见过这般场面,叶集的群众陶醉了! 人们以为这已经很带劲,已经很令人狂喜,没想到巨大的水幕电影,更引得大众欢呼。电影开始了,夜空中自下而上喷出几十米宽和几十米高的巨大水幕,幻化出多姿多彩的造型,有中国传统山水造型的巨大扇面,有国粹京剧的各种脸谱,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音乐动画……画面高大宽阔,遮住了半边天,所有人仰头观看,浓密的水雾浸润在大家的脸上、头上、衣服上,观赏的人群和水幕电影共同融入时代的华彩里。 即使在叶集土生土长的人,因各自忙碌,往往也不见得能够了解多少本土的历史,我多年研究本土文化,对豫皖交界的史河以及二道河、西小河关注比较多,对它们的追溯和挖掘可能深入一些。 史河从南边的大别山发源,千万条高山溪流汇聚成我们的母亲河。叶集老百姓说叶集原来是“乌江汊”,很多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乌江汊”到底是什么汊。上古时代,叶集名为“鸡父邑”,明清历史中,叶集方圆几百里又被称为“蓼”,霍邱一带为“东蓼”,固始潢川一带为“西蓼”,史河支流也有各种名称,白沙河、竹根河、牛畈河、鲇鱼河、长江河等等,就是没有一个叫“乌江”的地儿,怎么凭空会有一个“乌江汊”呢? 经过多年考察和研究,我似有所悟:乌江其实并不是“乌江”,而是“五江”。史河从南边的大别山高山峻岭中流出,叶集所处之地本来就是山下的洼地,因为千万年的泥沙沉积,才形成了一块小小的平原,叶集的老百姓都知道,整个叶集城区的下面全是沙子,自古就有“青沙淤积叶集湾”之说。实际上,远古的叶集,在还没有地方建制之前,整个都是史河的河床。 我们把目光望向遥远的历史,那时候还没有人烟,这一片土地沙洲密布、河道纵横。又经过漫长的地质时代,经过岁月的沧海桑田,到明朝中期,依然是一片纵横河汊。一直到万历年间,一个姓叶的人,第一次在这里挖开第一揪泥沙,搭上第一个凉棚。因为水运发达,水上往来兴旺,姓叶的人看到了商机,挖沙埋桩,搭棚垒灶,给过往的船只和行人卖茶卖水,天长日久,慢慢形成集市,由此开启了叶集成为叶集的最早的源头。 那时候,大地上除了史河主干,还有众多密集的小河道,其中或有四五道更为宽阔,人们把它叫做“五江汊”(“五”不确指,意思是“多”),后来在流传中就被传成了“乌江汊”。 时光继续滚滚向前,水面越来越少,居民越来越多,到最后就只剩下二道河和西小河。我儿时记忆中西小河上还能够划船,有彩船彩灯。在叶集文化名人、未名四杰之一的台静农作品中,就记载了群众放河灯的事。叶集本土年纪大的人,也能够讲述一些关于西小河、小南海和二道河的故事,叶集中学退休教师张传仁写过《记忆中的西小河》,北街人后来在寿县工作的胡安品写过《小南海》,著名文化乡贤李霁野先生也在他的文章中写到:“史湾是个小小的富饶平原,西边有条河,南面有座山。东面是一片荒凉的丘陵,北头的大湖是鱼虾乐园。河里常有多桅帆船来往,山里竹树运往远近城乡,回程运来各处种种货物,史湾商业当时十分兴旺。”我们从这些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到岁月的变迁。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叶集的面貌似乎恒定,几十年都看不到什么变化。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变化就大了,叶集随着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滚滚向前。河道越来越淤堵,李霁野文里记载的畅通水路、发达水运,早已经不存在。在梅山水库建成以后,史河下游水位更是明显降低,叶集城区的二道河、西小河,只有到夏季才有丰裕的水流。随着城市化发展,到了7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后,河流淤堵更为严重,二道河和西小河都变成了肮脏的、残破的、垃圾成堆的地方。 到了新世纪,大约从2020年以后吧,叶集区政府下决心疏通叶集水道,开始整治西小河和二道河,花大代价搞两条河拆迁,拆除占位和违建,清理河道,近年又在北边的史河五里拐处建造橡胶坝,抬高水位,目的是让城区的水道流动起来、活跃起来,让已经干涸的几条内河能够血脉畅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颐高文旅金街成功签约,开始开发。开发者根据项目整体设计,在二道河上建设有房、有桥、有亭、有廊、古色古香、带有传统气息的一段老街。 经过设计和精心打造,二道河渐渐改变了模样,如今流光溢彩的二道河,便是成果。它虽然只是二道河中的一小段,但足以看到区委、区政府改造城区河道、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决心。 前几天,为了考察二道河的风貌,我骑着共享单车,沿着二道河颐高文旅金街段,先向南走,再向北走,走了很远的路,看到二道河沿岸河道的整修、河坡的护理、防护栏的安装、绿地植被的栽培、休闲场所的建设、照明设施的配套等等,都非常漂亮。更远的地方,有未经过治理的二道河原始河道安静质朴地伸向绿荫深处,从繁华走向静谧,从人工回归原始,不事修饰,自然而然,美得令人心动! 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二道河和西小河,都会越来越变成人们理想当中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