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漫步柏林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6月13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莉莉

  我并未走遍柏林乡的每一寸土地,但我行走的每一寸地方都深深吸引了我。
  正是芒种时节,天上淡淡的云拂散初夏阳光的热烈,添了几分温柔。田野很美:几块田是金色的麦浪,麦穗两歧,风的轻抚像是一重重的奖励;间隔着早熟的麦子被收割过留下的赭黄色的麦茬,麦茬们有点倔强,带着疲惫的喜悦;几块田是青郁郁的秧苗,间或有农人在慢悠悠侍弄;还有养着浅浅白水的水田,经过耕犁的梳理,像是铺好了舒适的温床,等待着庄稼的酣睡;天和地之间,有白鹭翩飞,有野鸭觅食,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鸟儿追逐鸣戏,添了很多野趣。
  辽阔而自由,这是柏林乡给我的初印象。
  柏林乡,因柏树成林而得名。我认真地仰视了其中两棵古柏,斑驳的树干紧实苍劲,枝干和针叶也是密密匝匝紧簇在一起,仿佛攒足了劲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他们长在柏林乡东林庵小学里,郁郁葱葱了一百五十多年。他们耳闻目睹过什么?古朴的铜铃一遍遍敲响,一群群孩子晨来暮归,小小的院落曾充满无数的风声雨声读书声;灯下那位叫宋于斯的先生用灼灼目光和低沉而热烈的嗓音传递着信仰,点亮苦难日子里的希望,这儿跳动着燎原的星星之火;血雨腥风的时代,沉默的痛苦,呻吟的哀痛,这儿星火暗沉而不灭,希望雪藏却坚强;风雨过后,他们迎来风和日丽,络绎不绝的游客瞻仰一个时代的记忆,也铭记下信念和信仰;海晏河清,他们迎来更多欣喜的消息,感受更多的热烈之情,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宋家树和汤涛院士反哺故土的拳拳至情,从外地奔赴这片土地的有志青年的建功立业之心……
  柏树,自有其傲岸不屈的精神;柏树成林,又多了一份浩瀚远大的志向和团结向上的力量。
  厚重而坚韧,是我行走宋圩村中共特支旧址产生的别样的感受。
  更深的感受是与新时代柏林人的交往。在柏林乡和柏林村,我遇到了帮扶和驻村的干部们,好年轻!90后甚至00后早已经加入新农村建设了!他们把年轻的思想和热情带给了柏林村,编纂村史,开设“柏树成林”微信公众号,开展“共话舒心事·同建柏林”基层民主协商活动,开展文化节等系列活动,让柏林乡这个处于舒城西北部的乡镇梳理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文化自信,也发展了新时代的文化特质,形成了自己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气质。他们利用帮扶资金亮化村部主干道,实行村部标准化建设,招商引资,将闲置的养羊场改建成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柏林就业创业产业园等,昔日的柏林乡悄悄改变容颜,容光焕发起来。新鲜的思想,积极的行动,热切的愿望,不变的信仰,年轻的柏林人正以他们的智慧、才华和热情赋予柏林新的营养。
  如果说,老一代柏林人以柏树坚毅不拔的精神寻找出路、反哺故土,新一代柏林人则以柏树蓬勃向上的精神探索创新发展之路。我们辽阔而自由的土地,懂得付出与感恩的土地,需要有人坚守,需要有人开拓,需要有人走出去再把外面世界的新带回来,需要有人走进来扎下根慢慢长成一棵棵柏树。
  我在柏林村偶遇十五年前的一位学生,依旧腼腆憨厚,他说,大学毕业后考公务员考到了这里,柏林乡历史厚重,民风淳朴,现在到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需要人的时候,可以有所作为。我突然间觉得,他已经长成了一棵健硕的柏树,在这儿扎根了。“可不是嘛,老师,我已经在这里安家了呀,明年孩子就上幼儿园了。”他乡作故乡的气魄,是坚定和担当,是自信和勇毅,更是新时代农村发展形成的人才自由的新气象。
  彩霞满天时分,漫步柏林生态园,湖水澹荡,水面时有鱼儿跃动的身影,三两垂钓的人静守水面,像是钓了几点白云于鬓角,顺捎了几缕清风于眉间。岸边山坡蓊蓊郁郁的树林,果木、观赏木错杂种植,说得出名字与说不出名字的都有几分熟识感。林下有散养的鸡群,篱旁有自种的蔬园……和谐生态带来的惬意和舒适最能击中人的心房,也是人们内心深处最深的向往。
  漫步柏林乡,我仿佛看到无数个村庄,在时代的变迁中,利用已有的资源寻找发展的契机,汇聚新鲜的力量,正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