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特别关注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古今名人过年佳话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1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钱国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时,举国欢庆,合家团圆,张灯结彩,喜气盈盈。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古今名人是如何度过的呢?
张衡:观察天象过春节
  世界上最早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杰出科学家张衡,对天象的研究简直着了魔,每年春节他都在观察天象中度过。除夕夜,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夜,张衡则一个人站在室外,冷得瑟瑟发抖地观察天象。其对天文学的痴迷可见一斑。
王羲之:巧运妙笔续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小驻浙江绍兴时,书法之名已远播。某年春节,他连写了两副对联贴于大门外,均因书法技艺精湛而被人揭走收藏。无奈之下,他写了一副特别“晦气”的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才保住了对联。春节那天,王羲之提笔在两副对联下面分别添了几个字,晦气的对联立马变成了一副吉祥对儿:“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日行!”行人观之,莫不赞叹!
白居易:焚诗求得笔下奇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过年时,总是习惯把自己一年来创作的诗作全部抄写一遍,放在盆里焚香祷告后,然后开始烧掉这些诗稿,边焚诗稿边祷告:“在那边的诗人们,你们一定要看清楚了,哪些不满意的,一定要托梦告诉我,我再加以修改!”诗人对诗歌的精益求精精神,令人折服!
贾岛:焚香酹酒敬诗篇
  无独有偶,唐代著名诗人贾岛也喜欢在除夕这一天,焚香拜诗,史载:每到除夕,他“必取一岁之作置于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又是一位对诗歌精益求精的人。
杜甫:境遇坎坷出佳作
  诗圣杜甫一生流离颠沛,生活贫困潦倒。过年时,他唯有借酒消愁。在《杜宅守岁》一诗中他真实地写道:“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生不逢时的境遇,令人嗟叹。
苏轼:游子念家赋诗情
  惠州三年,苏东坡春节不能回家,郁闷之下,只得以作诗来发泄。其中一首曰:“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桃花煮,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犹堪慰寂寞,渔火乱江村。”果然是悲愤出诗人!
王安石:写诗铭志改旧制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刚登上相位、执行新法初期的除夕,写下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千古绝唱。当时他肩负改革的重任,正是踌躇满志、大力推行变法之时,这首诗以节日的欢乐气氛来烘托对新一年的期望,“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一首赞颂变法励志改革的激情诗。这首诗也是王安石一生当中最杰出的诗作之一,千古传颂不衰。
关汉卿:除夕之夜踩高跷
  元剧《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过春节时有一个特别的习惯——踩高跷。每年春节,他都要在院子里踩一通高跷,而且每年的高跷都加高一点,寓意是“年年更上一层楼”!甚至到了70岁高龄了,春节时还乐此不疲。
郑和:仗剑四海下西洋
  明代著名航海家太监郑和于1405年(永乐三年),被明成祖朱棣派遣,率舟师通使“西洋”,他前后7次奉使下“西洋”,先后到达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东非等30余国,历时28年,一生当中有24个除夕是在海上或异国他乡度过的,堪称世界史上名人在海上过年之最!
张之洞:典当家财过大年
  晚清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官清廉,一生对上不搞贿赂,对下不搞摊派,平素最恨贪官污吏。过年时,家中没有余资,他就拎着皮箱去当铺,把身边值钱之物典当换俩过年钱。由于年年如此,当时社会上便流行一句歇后语:“张之洞当皮箱过年——习以为常。”其为官处世之道,令人敬佩。
廖仲恺:精打细算过大年
  1921年5月,廖仲恺出任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廖素来精打细算,常说“民国新生,百业待举,要为大众节省每一个银元。”翌年春节前夕,管家楠伯思忖近年春节一直过得很节俭,连糖果都没敢多买,来拜年的人又多,作为财政部长未免太寒酸。听说沙田柚丰收,价钱又便宜,便想买些回来过年。廖仲恺听后不同意,说目前政府银根短缺,就不买了,过节就将就一下。夫人何香凝听了,偷偷让管家去买了一些柑橘。大年初一,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等前来拜年,见桌上放着大红的橘子,拱手笑道:“大吉大吉,吉庆满堂,中华大吉,世界大吉!”引来满堂欢笑。当孙得知橘子由来,风趣道:“柚子气色青黄不接,怎似橘子这般红彤彤好兆头哩!”又赢得一片笑声。
鲁迅:燃放爆竹重年俗
  1934年除夕,鲁迅给同在上海的三弟周建人家送去火腿和玩具;正月初一收到母亲从北京寄来的1盒糟鸡和9件玩具。年初二那天,鲁迅写了一篇《过年》,充分肯定了过年及其习俗,对人们过旧历年表现出的“格外的庆贺”,“比去年还热闹”,“比新历年还起劲”,表示了他的赞赏。他自己则是:“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毛泽东:捐出“年菜”为他人
  1935年春节,遵义会议刚刚确立毛泽东为全党的领导核心,后勤部门想多弄点鱼、肉庆祝一下,但部队有十几万人,谈何容易?毛泽东也只分到一碗红烧肉、一碗米酒和几个辣椒而已。但他舍不得吃,大年初一,他与其他领导一起去看望伤病员,捐出了发给自己的“年菜”。此后每到春节,毛泽东首先会想到身边的工作人员,包括炊事员、警卫员、机要员、秘书、司机等,工作再忙他也要亲自一一慰问。
陈寅恪:喝粥过个“骨气年”
  1942年春节,困居香港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一家断粮数日,驻港的日军因震于陈寅恪的文名,有心拉拢,送去了面粉,却被陈寅恪断然拒绝。除夕夜,陈家人每人只喝了半碗稀粥,分食了一个鸭蛋。作为一介书生,陈寅恪表现出的气节和操守,让人肃然起敬!
周恩来:自带花生请客尝
  三年困难时期的1960年,周恩来提出要和北京人艺演职员一起过除夕。那晚,周总理偕邓颖超同李先念、陈毅、王震等领导同志一道来到首都剧场三楼。总理特意从家里带来酒和花生米摆在各张桌上,这些东西在当时很珍贵,大家谁也不敢动。总理就大声说:“来,来,大家都来吃嘛!”一位姑娘伸手抓了一小把花生米,被一位老演员瞪了一眼,姑娘顿时红了脸,又送回桌上。周总理见状上前道:“哎,年轻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一些嘛,这些就是送来给大家吃的嘛!”这才打破僵局,大家纷纷吃了起来。
邓小平:过年仍在忙国事
  1983年春节,邓小平和老战友彭真一起,到杭州视察农贸市场等地方。1984年春节,邓小平和家人到深圳视察。1984年2月1日除夕,邓小平和老战友王震、杨尚昆在广州过年,正月初六,他赴厦门特区继续考察。考察回北京后,邓小平找几个中央领导人谈话,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纳入开放范围。从1988年开始,邓小平连续7年在上海过春节,思考和启动浦东开发。1991年春节,他对陪同的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说:“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
刘伯承:群众永远放心上
  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指挥过一场叫香城固的战斗,战斗之前,正赶上过大年。为了让老百姓过年能吃上饺子,刘伯承亲自布置部队做警戒,又指挥部队从侧面把敌人引到偏僻的深山沟,保护老百姓到枣林里包饺子吃。当地乡亲们念叨说:“不是刘师长(刘伯承)派队伍站岗,俺们哪能吃上饺子过年呐!”刘伯承时刻关心群众的利益,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1942年,刘伯承的小女儿诞生,刘伯承依照“密切联系群众”的意思,给女儿取名叫“密群”。
老舍:过年最爱写春联
  著名作家老舍素爱中国的对联艺术,尤其喜爱春联,在过年的时候,老舍曾经多次写春联,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老舍还曾经专门写文章称颂春联的特色,在文章中,他欣喜地写道:“欢度春节,要贴春联。大红的纸,黑亮的字,分贴门旁,的确增加喜气。”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就曾多次题写春联,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寄托过年时的快乐之情:“吟诗辞旧岁,举杯贺新年”“诗吟新事物,笔扫旧风流”“酒热诗歌壮,梅红天地新”。这些春联明快喜庆,饱含着对生活的深深热爱。